本中心在地方創生中扮演的角色:
知識中心、人才培育中心及小規模實證的推動者

問題與資源的盤點及媒合

過去常有實踐場域需要資源或協助卻不知道該如何尋找,或是學校老師想做跨領域研究或教學時找不到適當的資源或場域合作。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擬透過定義明確以SDGs指標盤點光復鄉地方創生提案,並同樣以SDGs指標盤點計畫課程,更在本校校長支持下配合第三週期系所評鑑全面盤點全校課程與SDGs指標對應關係,本計畫第一年即優先以通識課程、全校服務學習、及高教深耕計畫項目,嘗試尋求更多連結與整合,促進跨領域合作。

例如光復實踐場域中某地方創生提案遭遇問題歸屬於SDGs指標12負責任的消費及生產,計畫辦公室就能透過USR計畫課程及校內教學資源篩選出可對接資源後,將遭遇問題資料提供給篩選出來的課程教師並詢問參與跨域解決的意願後,隨即召開(線上) 跨領域在地問題解決工作會議協助解決。透過SDGs指標連結與整合在地問題與需求、本校教研資源、及高教深耕計畫資源,協助解決在地問題,是本計畫重要規劃也是計劃亮點。

初步盤點光復鄉地方創生面臨問題,可對應SDGs指標的2零飢餓、8合宜工作與經濟成長、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也是本中心對應要解決的實踐場域永續經營目標。

促進特色通識課程蹲點與問題導向式學習

過去部分服務學習課程或參訪課程,由於每週僅在地停留一兩小時或整學期深入社區產業時間不多,不但無法理解與同理在地,也為地方造成困擾;對於USR計畫規劃安排課程蹲點移地教學,以及辦理實踐場域與地方一起共學,獲得地方熱切的回響。素養導向教學非常重視學習後還要能夠「實踐」,因此未來通識教育中心將與本中心密切合作分工,透過本中心提供在地社區與產業的需求,再由通識教育中心規劃特色課程師生團隊蹲點社區,輔以問題導向式學習課程、微學分、跨校共學及專業業師帶領培訓班等方式,與在地社區一起設計與執行創新實踐行動方案,共同推動地方創生。

在地循環經濟:消費合作社與生產合作社直接對接

現行主流的公司制度容易導致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上,形成「1%的財團經濟」;相對而言,「合作社制度」以社員共同持有、共同管理與共同享有經濟體,可透過各合作社之間的「社間合作」形成「99%的公民經濟」。大學支持地方創生,可從消費端著手,將原本流向1%財團經濟的購買力,轉而支持花蓮在地產業,並促其組成生產合作社。透過「消費合作社」並「生產合作社」對接形成在地循環公民經濟;扭轉資金外流與集中財團的現況,有助資金回流農村,實踐協助地方創生。本中心團隊成員已於107年USR「食在永續」計畫的支持下,完成「食在永續消費合作社」之倡議、宣傳、成立等,並開始正式運作。目前已有師生共同參與的各委員會運作,及學生實習店長。本期重要任務在於:「持續擴大支持在地之購買力」及「推動地方合作經濟」。

慈大認證:有機3.0PGS倡議

國際有機農業的發展歷程,從「有機1.0」 的理念倡議階段開始;到「有機2.0」透過第三方認證機構建構有助有機農產銷售的機制。然而,對許多小農而言,第三方有機認證的費用不低,加上只強調市場機制,造成幾家國際跨國有機農產公司已勢力過度龐大到主導市場,有違原先以「永續發展、公平正義」的有機農業推動精神,為此,近年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開始以「市民參與」及第二方認證的「參與式保障系統」PGS。慈濟大學將在現有推動「食在永續消費合作社」的基礎上,結合現有「營養學」、「藥品檢驗」等能量,與在地生產合作社或生產組合對接,推動「慈濟大學有機3.0認證系統」,不只供應花蓮地區,並協助推動外地團購組織之銷售。

品牌建立:綠色行銷與永續旅遊

光復鄉的「中途驛站」劣勢與什麼農產都能種缺乏獨特性,也影響光復的農業及觀光發展。在光復鄉盤點地方DNA共識營中產業組曾有希望能建立光復品牌的共同意見。在各種的品牌建立的商業策略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品牌定位,可以透過差異化、品牌意義與信念這三個方向進行。如果沒辦法從農產品中直接找到定位,也可以從文化、環境、生態等方向著手,例如老鷹紅豆、石虎米等。因此持續推動文創觀光,透過農村、生態、部落旅遊等地營造,以及永續發展指標SDGs的推動綠色行銷,進而協助花蓮各鄉打造獨特品牌。

創新育成相關輔導

透過USR計畫電商平台成立公司與業管經驗與機制建立後,協助本校師生創新創業相關校內衍生事業推動及輔導業務,包括協助教育部創新創業計畫的推動輔導學生團隊創業等。

成為花蓮地區在地問題解決知識中心

第二期USR計畫主要針對花蓮縣農業及觀光問題協助推動地方創生並進行小規模實證外,另整合校內相關教學研究資源協助其他議題諸如綠能與節能推廣、長照與銀髮產業、與在地產業六級化等,落實地方提問慈大解題的目標。